王安祈
通訊方式
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67號5樓之2
台北市文林路751號 台灣戲曲中心 國光劇團
E-mail: acwang2004@gmail.com
現職:
台灣大學名譽教授
台灣大學戲劇系所 講座教授 (2019年退休)
國光劇團 藝術總監
研究專長:中國傳統戲曲 當代戲曲 京劇
崑劇 明清傳奇
(一) 學歷:
1980—1985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
1977—1980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
1973—1977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
(二) 經歷:
( 1 ) 學術經歷:
2018— 台灣大學戲劇系 講座教授
2016—2018 台灣大學戲劇系特聘教授 (第三次特聘)
2013—2016 台灣大學戲劇系特聘教授 (第二次特聘)
2010—2013 台灣大學戲劇系特聘教授
2009—2010 台灣大學戲劇系教授
2006—2009 清華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
1990—2006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
1991—1994 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
《戲劇研究》期刊編輯 (現任)
《民俗曲藝》編輯委員 (現任)
《台大中文學報》編輯委員 (曾任)
《台大文史哲學報》編輯委員 (曾任)
《戲劇學刊》編輯委員 (曾任)
《清華學報》主編 (曾任)
( 2 ) 劇場經歷:
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、編劇(
2002— )
雅音小集、當代傳奇、陸光國劇隊 編劇(
1985— )
教育部聘中正文化中心評鑑委員
兩廳院評議委員
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
(三) 獲獎紀錄:
( 1 ) 學術獎
胡適學術講座(已更名為傅斯年學術講座)(2010)
國科會傑出獎1次
國科會優良研究獎2次
國科會專題計畫補助暨研究獎勵 1986至 2019 (每年獲補助獎勵)
( 2 ) 創作獎
個人獲獎 :
傳藝金曲特別貢獻獎 (2019)
金曲獎 (作詞獎) (2010)
國家文藝獎 (戲劇類)
( 2005 )
編劇學會魁星獎 ( 1995 )
青年獎章
( 1990 )
十大傑出女青年 ( 1988 )
教育部文藝創作編劇獎 ( 1988 )
金鼎獎 (作詞獎) ( 1988 )
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 四次獲獎
( 1985 1986
1987 1990 )
作品獲獎 :
台新藝術獎《十八羅漢圖》(2015年首演,2016年獲台新年度五大節目獎)。
台新藝術獎《三個人兒兩盞燈》(2005年首演,2006獲台新特別獎)。
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節目獎 : 《百年戲樓》《青塚前的對話》《金鎖記》《閻羅夢》《王熙鳳》。
( 3 ) 教學獎
台灣大學104學年度傑出教師
台灣大學103學年度優良教師
清華大學傑出教學獲獎3次,獲「榮譽教師」
(一)、學術期刊論文 (具審查制度)
(二)、專書論文
(三)、學術專書
(四)、研討會論文 (已正式發表於學術期刊者不重複列入)
(1) 劇本集出版:
(2) 劇本發表於期刊:
(3) 王安祈戲曲編劇作品演出記錄:
序號
|
時間
|
劇名
|
演出
團體
|
導演
|
主要演員
|
首演
地點
|
備註
|
劇本發表
|
1 |
1985 |
京劇
劉蘭芝
與
焦仲卿
|
雅音
小集
|
郭小莊
|
郭小莊
曹復永
吳劍虹
|
國父
紀念館
|
與楊向時先生合編
|
|
2 改編 |
1985 |
京劇
新陸文龍
|
陸光
國劇隊
|
張義奎
|
朱陸豪
吳興國
周正榮
|
國藝中心
|
獲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,本劇並獲團體獎等六項大獎。
|
劇本收入《國劇新編--王安祈劇集》
|
3 |
1986 |
京劇
再生緣
|
雅音
小集
|
郭小莊
|
郭小莊
曹復永
|
國父
紀念館
|
獲金鼎獎作詞獎
|
劇本收入《國劇新編--王安祈劇集》 |
4 |
1986 |
京劇
淝水之戰
|
陸光
國劇隊
|
張義奎
|
朱陸豪
吳興國
周正榮
|
國藝中心
|
獲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,本劇並獲團體獎等七項大獎。1989年由明華園改編為歌仔戲《鐵膽柔情雁南飛》。
|
劇本收入《國劇新編--王安祈劇集》
|
5 |
1987 |
京劇
通濟橋
|
陸光
國劇隊
|
張義奎
|
吳興國
郭勝芳
朱陸豪
|
國藝中心
|
與侯啟平先生合編,同獲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,本劇並獲團體獎等七項大獎。1988重新製作於國家劇院演出,為國家戲劇院開幕系列節目。
|
劇本收入《國劇新編--王安祈劇集》
|
6 |
1988 |
京劇
孔雀膽
|
雅音
小集
|
郭小莊
|
郭小莊
曹復永
朱陸豪
|
社教館
|
1989年赴美西巡迴演出六場
|
劇本收入《曲話戲作--王安祈劇作劇論集》
|
7 |
1989 |
京劇
紅綾恨
|
雅音
小集
|
郭小莊
|
郭小莊
曹復永
朱陸豪
|
國家
劇院
|
改編自粵劇帝女花。劇本收入《國劇新編--王安祈劇集》 |
|
8 |
1989 |
京劇
紅樓夢
|
盛蘭
劇團
|
馬元亮
齊復強
|
馬玉琪
魏海敏
吳興國
|
國家
劇院
|
獲教育部文藝創作首獎
|
收入《國劇新編--王安祈劇集》
|
9 |
1990 |
京劇
王子復仇記
|
當代
傳奇
|
吳興國
|
吳興國
魏海敏
|
國家
劇院
|
根據莎劇哈姆雷特改編。收入《國劇新編--王安祈劇集》
|
|
10 |
1990 |
京劇
袁崇煥
|
陸光
國劇隊
|
張義奎
|
吳興國
|
國藝中心
|
與張啟超先生合編,同獲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,本劇並獲團隊金像獎及最佳生角獎、導演獎。
|
收入《曲話戲作--王安祈劇作劇論集》
|
11 改編 |
1990 |
京劇
問天
|
雅音
小集
|
郭小莊
|
郭小莊
曹復永
|
社教館
|
|
改編自梨園戲節婦吟。劇本收入《曲話戲作--王安祈劇作劇論集》 |
12 改編 |
1991 |
京劇
瀟湘秋夜雨
|
雅音
小集
|
郭小莊
|
郭小莊
曹復永
|
國家
劇院
|
|
收入《曲話戲作--王安祈劇作劇論集》
|
13 改編 |
2002 |
京劇
閻羅夢
(改編)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唐文華
朱陸豪
劉琢瑜
|
國家
劇院
|
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節目
|
根據陳亞先原著改編
收入《當代戲曲》
出版DVD
|
14 改編 |
2002 |
京劇
金〝烏〞藏嬌
|
當代
傳奇
|
吳興國
|
吳興國
夏禕
|
國家
劇院
|
改編自傳統戲烏龍院
|
|
15 |
2004 |
實驗京劇
王有道休妻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盛鑑
陳美蘭
朱勝麗
|
國光
劇場
|
收入《絳唇珠袖兩寂寞》 |
|
16 |
2005 |
京劇
三個人兒
兩盞燈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陳美蘭
朱勝麗
王耀星
|
新舞台
|
台新藝術獎特別獎,與趙雪君合編
|
收入《絳唇珠袖兩寂寞》 |
17 |
2005 |
京劇
戲迷家庭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
唐文華
|
新舞台
|
||
18 |
2006 |
京劇
金鎖記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
唐文華
|
城市
舞台
|
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節目。
與趙雪君合編
|
收入《絳唇珠袖兩寂寞》 |
19 |
2006 |
實驗京劇
青塚前的
對話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陳美蘭
朱勝麗
|
國家劇院實驗劇場
|
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節目。
金曲獎最佳作詞獎。
|
收入《絳唇珠袖兩寂寞》 |
20 改編 |
2007 |
京劇
繡襦記
(改編)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
溫宇航
|
城市
舞台
|
改編自俞大綱原著
|
|
21 |
2009 |
意象劇場
歐蘭朵
|
國光
劇團
|
羅伯
威爾森
|
魏海敏
|
國家
劇院
|
吳爾芙原著。劇本刊於《戲劇學刊》第10期。 |
|
22 改編 |
2009 |
京劇
李慧娘
(改編)
|
國光
劇團
|
王冠強
|
王耀星
溫宇航
|
城市
舞台
|
根據傳統戲改編 |
|
23 改編 |
2009 |
京劇
瓊林宴(問樵鬧府打棍出箱黑驢告狀)
(改編)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唐文華
|
城市
舞台
|
根據傳統戲改編 |
|
24 |
2010 |
京劇
孟小冬
|
國光劇團
台北市立國樂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
唐文華
|
中山堂
|
|
劇本刊於《戲劇學刊》第12期。 |
25 |
2010 |
歌劇
畫魂
|
NSO國家交響樂團
|
【法】茱麗葉德尚
|
朱苔麗
田浩江
徐林強
|
國家
劇院
|
|
劇本收入《水袖•畫魂•胭脂》 |
26 |
2011 |
京劇
百年戲樓
|
國光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
唐文華
盛鑑
溫宇航
|
城市舞台
|
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節目。
與周慧玲、趙雪君合編
|
|
27 |
2011 |
京劇
尋找失落的午後
|
國光劇團
|
李小平
|
盛鑑
|
荷蘭熱帶魚劇場
|
與林建華、吳明倫合編
|
|
28 改編 |
2012 |
崑劇
牡丹亭
(改編)
|
上海史依弘工作室
|
李小平
|
史依弘
張軍
|
上海東方藝術中心
|
|
改編湯顯祖原著
|
29 改編 |
2012 |
京劇
百花公主
(改編)
|
國光
劇團
|
王冠強
|
黃宇琳
溫宇航
|
新舞台
|
修編自傳統戲 |
|
30 |
2013 |
崑劇
煙鎖宮樓
|
上海崑劇團
|
李小平
|
沈佚麗
余彬
羅晨雪
|
國家劇院
|
上海崑劇團赴台二十年公演
|
|
31 改編 |
2013 |
京劇
雷劈張繼
保(改編)
|
國光
劇團
|
李小平
|
唐文華
溫宇航
|
城市
舞台
|
改編自傳統戲《清風亭》(又名天雷報) |
|
32 |
2013 |
京崑
水袖與胭脂
|
國光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
唐文華
溫宇航
|
國家劇院
|
|
劇本收入《水袖•畫魂•胭脂》。另刊於《上海戲劇》第12期。 |
33 |
2014 |
京劇
探春
|
國光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
黃宇琳
劉海苑
朱勝麗
|
國家劇院
|
|
刊於《戲劇學刊》第 21 期。 |
34 |
2015 |
京劇
十八羅漢圖
|
國光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 唐文華 溫宇航 |
國家劇院
|
|
劇本由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。國光出版DVD
|
35 |
2016 |
京劇
關公在劇場
|
國光劇團
|
胡恩威 王冠強 |
唐文華
|
雲門劇院
|
|
國光出版DVD |
36 |
2016 |
京劇
孝莊與多爾袞
|
國光劇團
|
李小平
|
魏海敏 唐文華 溫宇航
|
|
與林建華合編
|
國光出版DVD
|
37 |
2018 |
跨界崑劇
繡襦夢
|
國光劇團與日本橫濱能樂堂跨界跨國合作
|
王嘉明
|
溫宇航 劉珈后
|
|
與林家正合編
|
國光出版DVD
|
38 |
2018 |
京崑
天上人間
李後主
|
國光劇團
|
戴君芳
|
溫宇航 林庭瑜 凌嘉臨 |
|
與陳健星合編
|
劇本刊於中國戲劇出版社與南京大學合辦之《戲劇與影視評論》2019年第2期
|
39 |
2019 |
夢紅樓
乾隆與和珅
|
國光劇團
|
戴君芳
|
唐文華 溫宇航 黃宇琳 |
|
林建華主創
|
|
40 |
2021 |
崑曲小全本長生殿
|
國光劇團
|
馬寶山
|
溫宇航 劉珈后 鄒慈愛 |
|
整編
|
|
41 |
2022 |
武動三國—她的凝視
|
國光劇團
|
戴君芳
|
李家德 林庭瑜 朱安麗 黃世苰 唐文華 |
|
編劇統籌
|
|
42 |
2022 |
洛神引
|
魏海敏文教基金會
|
戴君芳
|
張逸軍 |
|
|
|
43 |
2022 |
西廂記
|
國光
|
戴君芳
|
劉海苑 黃宇琳 張家麟 |
|
修編
|
|
44 |
2024 |
復仇?報恩?京崑伍子胥
|
國光
|
彭俊綱
|
盛鑑 鄒慈愛 劉珈后 |
|
改編
|
|
附錄 : 其他 (發表於非學術期刊的5000字以下短文)
(不完整)
2024.03.24
|
〈牡丹亭 青春 重逢〉,《中國時報》2024年3月24
|
2023.12.03
|
〈《鍾馗歸妹圖》? 張大千、俞大綱、郭小莊之間的美麗錯誤〉,《風傳媒》2023年12月3日
|
2023.02.
|
〈情義無價的劇場實踐〉,《國文天地》2023年2月
|
2022.12.25
|
〈最後一握〉,《國語日報》
|
2022.11.
|
〈恭送一代宗師曾永義院士〉,《文訊》2022年11月號
|
2022.09.19
|
〈優伶天子誰來作場〉,《聯合報》
|
2022.08.01
|
〈從在梅邊到在梅邊之緣〉,《中國時報》
|
2022.06.04
|
〈終於等到黃宇琳〉,《聯合報》
|
2022.02.19
|
〈愛上牡丹亭〉,《聯合報》
|
2022.02.
|
《理想的讀本-國文6》之 湯顯祖(牡丹亭),台北:漢光教育基金會。
|
2021.11.10
|
〈病毒面前演鬼瘋〉,《聯合報》
|
2021.09.22
|
〈戲曲學術關鍵年──曾永義院士八十榮慶〉,《中國時報》。
|
2021.08.
|
〈親情牽綿的京劇教育學術巨著〉,《中國戲劇》書林漫步,2021年第8期。
|
2021.07.
|
〈牡丹三夢才還魂——溫宇航在當代崑劇史上的地位〉,溫宇航《往今情話牡丹亭》序文,台北:時報文化出版社,2021年07。
|
2021.06.
|
〈一部書成五十年曾永義院士《戲曲演進史》問世〉,《文訊》第428期,2021年6月號。
|
2021.04.
|
〈人逢今世緣〉,楊汗如《臨風度曲(二)岳美緹崑劇小生藝術》序文,台北: 石頭出版社,2021年04。
|
2021.03.16
|
〈恭賀當代崑曲教學重要史料問世〉,周雪雯《雪潤群芳: 周雪雯傳藝錄》序文,台北: 時報文化出版社,2021年03。
|
2021.03.08
|
〈為什麼我要像我〉,《聯合報》
|
2020.11.27
|
〈向內凝視"閻羅夢"〉,《聯合報》
|
2020.08.02
|
〈中年外遇〉,《聯合報》追憶似水年華(1990年代)系列。
|
2020.08.01
|
〈一部有聲京劇史〉,何毅《京劇大戲考 老生部》,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、中國戲劇出版社,2020年8月1日
|
2020.01.
|
〈捂在胸前的簽名照〉,《文訊》1949流離與落地專輯,411期。
|
2019.12.
|
〈〈乾隆和珅與紅樓夢對話〉,《文訊》410期。
|
2019.06.
|
〈鎖麟囊被禁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9.02.11
|
〈爨弄 文學相對論: 王安祈 馮翊綱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8.11
|
〈琵琶 香爐 霓裳 ——《天上人間 李後主》的華麗密碼〉,《印刻》183期。
|
2018.08.12
|
〈幽玄與絢麗 — 能樂堂上演崑劇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8.07.24
|
〈淡定與澄明——---我讀《奇緣此生顧正秋》〉,收入《休戀逝水:顧正秋自傳》。(新華 簡體書),20180724。
|
2018.04
|
〈台灣京劇新美學: 關公在劇場〉,《二十一世紀》(香港)166期
|
2018.04
|
〈鍾馗也有運衰時〉,《傳藝Online》
|
2018.01.13
|
〈和關老爺一起跨年〉,《人民政協報》(北京)。
|
2017.11.08
|
〈到梅蘭芳家作客〉,《人民政協報》(北京)。
|
2017.05
|
〈京崑小生溫宇航〉,《聯合文學》392期。
|
2017.04
|
〈如何傾聽「在梅邊 九歌」〉,《印刻》164期。
|
2017.04
|
〈崑曲復興 青春何在〉,《聯合文學》391期。
|
2017.03
|
〈雙面魏海敏〉,《上海戲劇》2017年第3期。
|
2016.06
|
〈恭送梅葆玖先生〉,《表演藝術》282期。
|
2016.04
|
〈浩渺宇宙 流動人情──羅周的《春江花月夜》〉,《春江花月夜來台演出節目單》。
|
2015.12.07
|
〈探索京劇的精神層面〉,《人民政協報》(北京)
|
2015.11.09
|
〈台灣京劇新美學〉,《人民政協報》(北京)
|
2015.06.30
|
〈花樣二十 兩個情人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5.03
|
〈水袖胭脂 百年戲樓--戲,啟動一切〉,《聯合文學》365期。
|
2015.01
|
〈國軍新文藝運動與台灣京劇發展〉,《文訊》352期。
|
2014.08.05
|
〈人間多少難言事,但求戲場一點真——臺灣國光劇團伶人三部曲〉,北京《中國文化報》。
|
2014.06.06
|
〈誰敢演祖師爺〉,上海《解放日報》朝花。
|
2014.05.16
|
〈芭蕉,海棠,風箏──紅樓探春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4.04.
|
〈風月情迷〉,《1/2Q風月演出節目單》。
|
2013.10.21
|
〈秋後算帳 譴責負心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3.06.01
|
〈戲不夠神仙湊〉,《傳藝雙月刊》106期。
|
2013.02
|
〈揣想角色心事——《水袖與胭脂》〉,《印刻》。
|
2013.02.28
|
〈水袖與胭脂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3.02.18
|
〈驚春誰似我〉,《人民政協報》(北京)。
|
2012.10.
|
〈金風玉露一相逢,便勝卻人間無數──崑曲與台灣的遇合〉,《建國工程製作南柯夢演出節目單》。
|
2011.11.
|
〈追憶似水年華—復字輩重出江湖〉,《復字輩演出節目單》。
|
2011.05.01
|
〈台灣京劇的追求:從劇壇挺進文壇〉,《旺報文化周報》。
|
2011.04.06
|
〈當時真是戲 今日戲如真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0.12.13
|
〈如果一生只有一次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10.12.12
|
〈騙子的故事〉,《印刻》。
|
2010.06.
|
〈張愛玲回上海──寫在京劇《金鎖記》上海演出前〉,《上海戲劇》2010年第6期。
|
2009.12
|
〈華麗也蒼涼──京劇金鎖記的主創設計〉,北京《中國戲劇》。
|
2009.10.07
|
〈狐仙故事——瞬間變滅,深沉卻輕盈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09.04
|
〈鬼˙瘋──鬼戲和瘋戲〉,《傳統藝術》雙月刊。
|
2009.02
|
〈孤獨 璀璨──魏海敏凝神遠眺歐蘭朵〉,《印刻》總66期。
|
2009.01
|
〈歐蘭朵活了四百年,從男子變為女子〉 《PAR 表演藝術》
|
2009.01.05
|
〈離開梅蘭芳之後的孟小冬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09.01
|
〈在燈光設計框架裡編劇的奇特經驗--歐蘭朵創作經驗〉,《表演藝術》193期。
|
2008.09
|
〈靈魂的靈魂深處--閰羅夢〉,《聯合文學》288期。
|
2008.08
|
〈乾旦 坤伶〉,《聯合報》。
|
2008.08
|
〈競賽戲的回顧與再搬演〉,《傳統藝術》雙月刊。
|
2007.07
|
〈司法萬歲 雨過天晴〉,《聯合文學》。
|
2007.04
|
〈少年乍識春風面--紀念俞大綱先生〉,《聯合文學》270期。
|
2007.03
|
〈顫抖的哀音〉,《聯合文學》269期。
|
2006.11
|
〈青塚前的對話〉,《表演藝術》。
|
2006.11
|
〈徽州女人〉,安徽《黃梅》。
|
2006.07
|
〈天地為之久低昂--裴豔玲的藝術〉,《聯合文學》261期
|
2006.05
|
〈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--《金鎖記》的劇場設計〉,《聯合文學》259期。
|
2005.12
|
〈尺度邊緣 禁戲登場〉,《印刻》第28期。
|
2005.12
|
〈禁戲 匪戲〉《表演藝術》。
|
2005.11
|
〈青塚前的對話--王昭君與蔡文姬的靈魂私語〉,《民生報》。
|
2005.10
|
〈京劇與性別〉,《讀書》(北京)。
|
2005.10
|
〈兩狼山裡冷不冷--寫在楊家將演出之前〉,《文訊》。
|
2005.07.24
|
〈京劇的美麗與哀愁--乾旦〉,《中國時報》。
|
2004.11
|
〈似與不似間--評彈的說唱藝術〉,《印刻》
|
2004.10
|
〈陳西汀與陳亞先--戲曲編劇的兩種類型〉,《中國戲劇》2004第10期(北京)
|
2004.05
|
〈小劇場京劇《王有道休妻》創作理念與回響〉 《福建藝術》 2004年5月號。
|
2004.04
|
〈笛聲佔盡一年春--崑劇恢復全本風潮的省思〉,《福建藝術》2004第四期(福建戲曲研究所主編)
|
2004.04.07
|
〈從牡丹亭看敘事文類與抒情精神〉,《聯合報》
|
2004.04
|
〈解讀陳亞先《李世民與魏徵》--男性作家的女性思維、治國安國的深層隱私〉,《印刻》第8期
|
2004.04
|
〈戲是「薰」出來的〉,《表演藝術》136期
|
2004.03.21
|
〈京劇小劇場:王有道休妻〉,《聯合報》
|
2004.02.26
|
〈梅派藝術的成形確立與分期〉,《國光藝訊》
|
2004.01
|
〈減輕程式負擔、翻掘前衛因子--談北京京劇院小劇場《閻惜姣》〉,《表演藝術》133期
|
2003.11
|
〈崑劇在台灣的現代意義〉,《大戲劇論壇》(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戲劇戲曲研究所編)
|
2003.09
|
〈紅樓戲曲知多少〉,《文訊》216期
|
2003.06
|
〈女人豈止在徽州--《徽州女人》--大陸地方戲在當代臺灣劇壇的處境〉,《表演藝術》126期
|
2003.05
|
〈枝蔓與嚴實--以紅樓夢為例談傳統戲和新編戲的人物塑造〉,《表演藝術》125期
|
2003.03
|
〈臺灣京劇新劇目〉,《戲劇》(北京、中央戲劇學院學報)
|
2002.10
|
〈《徽州女人》的啟示〉,《中國戲劇》(北京)
|
2002.10
|
〈嘻笑之餘,體悟人世艱辛——從《求騙記》看民間戲曲敦厚傳統中的現代思維〉,《表演藝術》118期
|
2002.08
|
〈台灣的崑劇效應與崑劇的台灣效應〉,《大雅》22期
|
2002.08
|
〈世紀新觀眾、觀劇新文化〉,《表演藝術》116期
|
2002.07
|
〈專業素養與宏觀視野--八十九年度戲曲評論的貢獻與局限〉,《表演藝術年鑑》。
|
2002.04
|
〈國立京劇團與保存傳統〉,《表演藝術》112期。
|
2001.12
|
〈昔人今已遠,典型在夙昔──文化變遷中,周正榮、胡少安、高蕙蘭的三種態度〉 《表演藝術》第108期
|
2001.02
|
〈讓我迷戀了三十年的悠忽嗓音—杜近芳與台灣京劇〉,《表演藝術》第98期
|
2001.01.02
|
〈情感內涵與戲劇性--千禧崑劇匯演〉,《聯合報》
|
1999.12
|
〈傳統與創新的迴旋折衝之路--台灣京劇五十年〉,《國文天地》15卷第7期
|
1999.12
|
〈從崑曲到廖添丁-- 一部戲曲人物性格塑造史〉,《聯合文學》16卷第2期
|
1999.12
|
〈凝眸諦視--台灣京劇史照展〉,《表演藝術》84期
|
1999.11.18
|
〈卑微之慾與奇險之境──寫在張繼青演出痴夢之前〉,《聯合報》
|
1999.11
|
〈一則美麗而神秘的傳說--張君秋的演唱藝術〉,《表演藝術》83期
|
1999.09
|
〈慧眼別具--北京京劇院來台的戲碼選擇〉,《表演藝術》81期
|
1999.01.
|
〈平庸與卑微--諦觀縱覽看崑劇〉,《表演藝術》73期
|
1999.01
|
〈探母知多少--談四郎探母的不同演出〉,《復興劇藝學刊》26期
|
1998.09
|
〈戲曲由傳統到創新的步跡足印--「戲曲改革」初期的《響馬傳》和《九江口》〉,《表演藝術》69期
|
1998.07
|
〈竹林中的探險--觀《羅生門》戲曲演出〉,《表演藝術》67
|
1998.04.25
|
〈什麼是京劇本土化〉,《自由時報》
|
1998.03
|
〈徽班印象〉,《表演藝術》63期
|
1998.02
|
〈由《蘆林》說到崑劇的全本與折子〉,《表演藝術》62期
|
1998.01
|
〈由結構觀念看大陸「戲曲改革」政策下的新編戲〉,《復興劇藝學刊》22期
|
1998
|
〈蘭薰三夢--張繼青《牡丹亭》〉,《大雅》創刊號
|
1997.08
|
〈《阿Q正傳》的戲曲演出--戲曲豐富的表演性是性格塑造的手段還是負擔?〉,《東方文化》(上海)
|
1997.04
|
〈論戲曲演員的改扮分飾〉,《表演藝術》53期
|
1996.12
|
〈繁華落盡之後的《龍女牧羊》〉,《表演藝術》49期
|
1996.07
|
〈《表演藝術年鑑》創刊號--戲曲篇〉,國家劇院出版
|
1996.04
|
〈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──觀賞王吟秋《春閨夢》〉, 《表演藝術》42期
|
1995.11
|
〈側記名小生劉玉麟〉,《表演藝術》37期
|
1995.10
|
〈競賽戲與我的因緣〉,《表演藝術》36期
|
1995.01
|
〈文化變遷中台灣京劇的發展〉,《表演藝術》27期
|
1994.10
|
〈梅派戲的藝術境界與編劇特質〉,《表演藝術》24期
|
1993.12
|
〈古道中闢蹊徑──雅音小集之於台灣國劇發展〉《表演藝術》第14期
|
1993.09
|
〈演出京劇史──從北京劇團到當代傳奇〉 《表演藝術》11期
|
1992.12
|
〈行到水窮處──《無限江山》觀後〉 《表演藝術》第1期
|
1987.12 |
〈大陸地方戲曲導論〉。《幼獅月刊》,420期(上)、421期(中)、423期(下)
|
1984.09
|
〈我對「雅音」的看法〉 《國劇月刊》第93期
|
1974.07
|
〈黃春明和他的小說〉 《書評書目》第15期
|